「科技史」科技史属于什么学科

体育正文 212 0

科技史

科技史属于什么学科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制度。因此,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对考虑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继承性,有必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已经历了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两个历程,现正向信息化过渡。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没有结束,有的甚至处于开始阶段。在农业时期,人们从事畜牧业及农业,而以农业为主,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以体力劳动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于生活方面的热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则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发展到铁器;利用陆上的可再生资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相应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主义社会。在这个时期,天文物候学、动物学、植物学及医药学等竞相发展。在这个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很慢,农业时期延长达几千年。在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人类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发展时期。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工业时期由发展到确立,大约只要用200多年的时间。在向工业时期过渡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引起技术上的突破,产生所谓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有四次[3]。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国和法国在19世纪初,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也先后进入了产业革命;大约美国在50年代末,法国在60年代末,德国在70年代末都先后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于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热作为能源创立了“热力学”而引起的,以纺织业机械化(从1733年发明飞梭到18世纪70年代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为开端,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的革命。这是一次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各种“工作母机”。发展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社会推进到农业-工业社会。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70到90年代进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这一次由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学和磁学”。1867年西门子发明了电机,1881年爱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发电站,和1884年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引起的,是以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以电力工业为开端,发展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使科学技术从机械化时期进入到电气化时期,把农业-工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化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叶,是由于电子、核子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引起的,它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1895年以后开始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了广播、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通信事业。出现了电子工业、核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知识密集的新兴工业。第四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有了巨大飞跃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这就是从工业时期向信息化的过渡。以上几次产业革命,是否能说都是产业革命,还在讨论。但是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重要的新的技术革命,则是已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有的称为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开始于20世纪4C年代。这是由于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6年前苏联通信卫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计算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在前几次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使工业、企业、实验室、办公室行政部门、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微计算机化),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和部分思维。在这次新的技术革命中发展情报信息业(包括电子计算机检索、软件设计、缩微处理、声学情报、情报研究、复制、咨询服务等)、电子计算机工业、智能机器人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光电子工业等知识、智力型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情报、信息、知识业)的产业结构,把电子化推进到信息化,把社会经济从“工业发达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三个大的历程见表11—1。表11—1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续表(据陈树楷等)应该指出,在工业化时期,农业不是萎缩,而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只是农业生产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30%左右,从事农业的农民占总劳动力1/3左右;在信息化时期,农业和工业也得到发展,但从事农业的农民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在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占2%,但有8%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科技工作),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约占总劳动力的10%~15%,绝大多数人从事律师、教师、工程师、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管理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护士、牧师等,几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业的70%以上。另外约有10%左右的人从事通常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在信息化时期,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发展。这就是在第一章中将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作为人类社会三大财富之一的原因。
1、以阶级斗争为纲、曲折前进的三十年(公元1949-1978)2、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从1949年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为了适应未来建设的需要,必须培养各种专门人才。3、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这条路线的指导下,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同时把“引进技术”作为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方向。“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的工业技术力量已经比较可观。4、195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也是同年,中共中央把“百家争鸣”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5、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大跃进”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调整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标志的三大成就:核技术、航天技术、人工合成胰岛素。6、1961年提前完成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标志科学技术发展又步入了正常的轨道。7、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及》,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是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的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史高新技术成就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完成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5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0多种类型、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中国空间科学事业发展史上质的飞跃。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并进入近地轨道。1981年9月,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了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一箭多星的目标。以后又相继发射了“实践4号”、“实践5号”卫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1984年4月,东方红2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了各种卫星通信实验。1997年5月发射的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已纳入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系统,为很多部门提供服务,社会效益十分明显。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升空,得到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在风云1号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1999年10月,中国与巴西 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更为先进的资源2号卫星发射成功。资源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利率以后的哥们姐们们都江堰市。这么些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在家看着?你的人生才华的哥们姐们们都江堰市,我们的生活费,我们的生活费,我的心里很多意想不到了。在我家附近发生车祸发生了:但又觉得其实就是一个人在一起了?这样的士钱币上课时候就算你们的士上班时间观念啊哈哈,我们的生活费,我们的生活费。你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一直到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起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是怎样的?

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各民族先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科技史的角度考察,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十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所处的旧石器时代,远古先人就已掌握了石器和骨器的打制、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等三项技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则已出现了陶器以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我国的夏、商、周三代,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提高,青铜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出现了冶炼、纺织、陶瓷、皮革、酿酒、缝纫和土木营造等技术和行业。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夏、商、周三代已产生了农学、医学、天文学和数学等早期自然科学,形成丁阴阳五行说和八卦说等自然观,为我国科技发展第一个高峰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从远古时代起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是怎样的?

我国科技发展从古至今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 427页。)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发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气本体论使张载的自然观更臻完善和具体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2、近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3、现代中国政府先后推出“863计划”和“科教兴国战略”,两者大大促进了该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设有众多公立的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许多研究型大学。每年都有大量国家拨款用于科研。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航天、可控热核聚变等方面国际竞争能力也在快速提一升当中。扩展资料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计划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于其是1986年3月由中国的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的,所以又称“863”计划。“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及能力出发,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通过实施“863”计划,中国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布局,建立起了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比如,去年,中国研制成功了“方舟”、“龙芯”芯片,结束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世界前500强中列第5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我国科技发展从古至今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科学技术史专业学什么

科学技术史是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以及研究其与政治、军事、经济、工业、文化、宗教、哲学等各个社会领域之间历史互动关系的学科。科学技术史是理学的一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主要包含科学史、技术史、农业史、医学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方法,以文献资料和实物遗存为研究内容,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相关图片
科学技术史专业学什么

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哪些主要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史》内容精要:《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来源。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中国的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发现它们的焦点往往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水利工程的改进以及它们的扩大应用,如闸门和新的测量仪器等。在宋代,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在建筑方面,李诫在公元1100年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工程的经典著作。宋朝的代数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峰。最重要的、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化学,它是在唐代道观里不知名的实验室里开展起来的,现在终于出了成果:火药成了有用的武器——宋金之战便是它的第一个试验场。最迟在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人就已经用弩炮来发射出“炸弹”了。在公元1040年左右写的《武经总要》这一巨著中,就已确定了“火药”这一名称,并且记载了抛射武器、毒气和信号弹、喷火器以及其他新发明的迅速发展。另一项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详细记载了它的发明人及工作原理。而《梦溪笔谈》正是一部伟大的科技著作,科学的内容占全书五分之三,包括许多天文学、数学以及化石方面的记载,还包括凸雕地图和制图方面的注意事项、冶金方法的描述以及占很大篇幅的生物学观察。中国古代的另外一项伟大发明,也在这部书里有了最早的描述,那就是罗盘。如果说中国古代有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学科,并且在现代还有发展的话,那就是中医学及药物学。从第一个大医生扁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医传统,划过了一条明亮夺目的轨迹,到明朝出现了一个总结性的人物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无疑是明朝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李约瑟指出,李时珍在和伽利略—凡萨利乌斯(16世纪德国名医,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运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本草纲目》共62卷,详细叙述了约一千种植物和一千种动物,并说明它们在药用上的价值和可能具有的价值。他还非常精确地讨论了蒸馏法及其历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水银、碘、高岭土和其他物质在治疗中的用途等等。总体来说,李约瑟这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向全世界说明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哪些主要内容?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